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典型示范 > 正文

投身教学科研第一线 勇当基层党务排头兵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10 11:55:59点击量:

——记武汉轻工大学化学党支部书记李建芬教授

李建芬,男,武汉轻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教工党支部书记,教授,博士,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湖北省生物质能源技术专家。该同志从教25年来,始终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教书育人,潜心科研,积极推进基层党务工作,不仅承担了繁重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任务,而且倾心投身于环境和能源领域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带领其研究团队取得了有价值的创新性成果,得到同行专家认可。
一、坚持信仰,推进党务,勇当基层党员排头兵
化学教研室现有教师和实验人员30人,其中党员20人,承担着全校化学教学和实验指导任务。2009年学校开始设立基层党支部,鉴于李建芬教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家力荐其担任化学党支部书记。李教授说党支部书记不是官,就是给党员和群众服务的,为大家排忧解难,沟通感情,凝聚力量,为学校和职工架起沟通桥梁。
他总是想方设法将政治学习和集体活动、业务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机会与党员群众交流,密切党群关系,积极发展教师党员;号召党支部成员与贫困生、问题学生对接,帮助他们学习成长;组织大家开展学术和教学经验交流,参加学术会议;鼓励党员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和指导大学生课外科研。为了提高党支部凝聚力,他经常组织学习和活动,党支部活动经费不足时,李教授常常自掏腰包。
化学教研室工作量非常巨大,人均年教学工作量达700学时。李教授总是身先士卒,主动承担教学任务,尤其是化工环保与安全、绿色化学技术等需要多学科结合的课程,没有合适老师时,他也主动挑起重担,没有教材自己编写讲义,制作课件,从不计较任务的轻重和报酬。在其带领下,党支部的党员教师人均年教学时数超过800学时。教学中他们从不马虎,兢兢业业,培养出一大批教学骨干;党支部培养发展的青年党员周晓荣博士更是多次获得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鼓励青年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是党支部重点工作之一。学校虽然设立了专职辅导员,但专业教育和技能辅导往往不是辅导员的专长,让专职教师担任班主任,方便学生和教师沟通,利于学生成长。李教授以身作则,自2008年以来连续担任两届班主任。他经常参加学生主题班会和班级活动,与学生推心置腹地坦诚交流,介绍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成长经历,畅谈时事,比较国内外生活和学习差别,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教育。他经常利用学生课外科研的机会,边指导学生实验,边了解班级情况和动态。近年来,党支部成员绝大多数都担任过班主任,他们与学生交心谈心,打成一片,深受学生欢迎,党支部党员中有10多人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李教授确定的党支部特色和重点工作。李教授根据自己国内外学习和工作体会,分析认为国内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理论水平不低,但动手能力较差。针对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不足,而对科研创新抱有浓厚兴趣这一特点,李教授号召党支部成员发挥其兼职班主任的优势,为有科研兴趣的学生和教师牵线搭桥。粗略统计,化学党支部的党员教师每学期无偿指导本科生课外训练达80名以上。平均每位党员教师每学期要指导1-2个兴趣小组,每学期要指导4-5名本科生。在这些课外科研小组中,老师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又与学生交心谈心,引导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通过课外研究,学生产生了很多的科研小想法,李教授和党支部成员鼓励并协助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课外科研和创新研究基金。近年来党支部指导的本科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4项,校级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60多项。这些基金项目的支持和资助,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和实验机会,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在大学生课外科研和创新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敢于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化学学术创新及实验技能等竞赛。党支部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些学术科技和实验技能比赛等课外科技活动。近年来,在李教授和党支部成员的指导下,学生获得全国和湖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奖、湖北省大学生课外科研成果奖、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学术成果创新竞赛、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奖等60多项;引导学生申报国家专利2项,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
二、立足本职,教书育人,做学生成长的指路人
李建芬教授1989年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就投身教育事业,在他心中“教书育人”就是他的本职工作。他热爱教学,讲台上的他总是激情四射,他珍惜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希望将自己所知的一切传授给学生。即使在其科研和学术成就做得如火如荼的今天,身为教授的他仍然承担着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近年来年均教学工作量达800学时以上。李教授在博士期间就读的专业为环境工程,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留学期间从事固废资源化和生物质能源技术研究,具有化学、环境和能源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背景,因此他先后承担过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大学化学实验、化工环保与安全、绿色化学技术、固废处理和处置技术等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及毕业指导任务。他认为本科生打好基础是关键,因此他一直承担着本科生基础化学的教学工作,并在教学中将化学基础理论与其在环境、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结合起来讲解,理论联系实践,生动风趣,让学生明确每个知识点的用途,给枯燥的理论知识赋予了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每堂课结束,学生们都意犹未尽。曾经就有学生说:“我基础较差,理论课听不懂,也提不起兴趣,上课经常睡觉;但李老师的课讲得生动,有意思,从来没有瞌睡,希望多些这样生动的课堂和老师”。登录武汉轻工大学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看到学生对李老师上学期基础化学的教学评价是“老师知识渊博,讲课生动,易于吸收,很赞啦!”
教学中,李教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每门课程的第一节课,他从不急于讲授课程内容,总要花费几十分钟介绍该课程的学习意义、对后续课程的作用、实际应用价值、学习方法、个人体会等。让学生明白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兴趣后,后期教学就事半功倍了。教学中,他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结合教学内容和哲学规律,穿插讲解做人的道理。比如讲解化学平衡及转化时,他说自然和社会规律是相通的。可逆反应的限度是达到平衡,不可能将反应物完全转化为产物,改变条件,平衡发生移动,反应物和产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社会和生活中任何矛盾也是对立统一的,不能一旦有了矛盾就想置对方于死地,应该创造条件,加以转化,化敌为友。总之,李教授的课堂上,他总是以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为主线,旁征博引,放得开,收得拢,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教学气氛和谐,教学效果好。教学之外,他还认真思索教改和教法,总结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究。近年来主持湖北省和校级教学研究项目5项,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李建芬教授还乐于指导本科生课外科研和科技创新训练。他总是教导学生,大学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合理安排课外时间,结合个人兴趣,进行课外学习研究或技能训练。为此,李教授不遗余力地积极指导大学生课外科研和创新训练,平均每学期跟随他开展课外科研的本科生达10多人,李教授将他们分为2-3个科研小组,指导他们遴选课题,查阅文献,制订实施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同时指定青年老师和研究生具体辅导。近五年来,在他的指导下,本科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1项;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研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湖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研作品竞赛一~三等奖共4项;获湖北省大学生课外科研成果奖4项;获湖北省大学生学术创新成果及技能竞赛奖8项。所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和“丰益”奖学金一等奖。
三、潜心科研,凝聚团队,甘当青年学者的带头人
李教授认为高校教师必须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才能保证知识和技术的新鲜感,传授学生新的知识和思维,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他在教学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依然潜心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基于对环境和能源方面的研究兴趣和关切,李建芬教授在生物质能源和固废资源化等领域花费了大量心血和时间,每天第一个到达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几乎没有节假日和寒暑假。除教学和课外辅导之外,他全部精力主要用于科研上,查阅文献,探索方案,指导学生实验,其勤恳敬业的程度令同行和学生钦佩。他的研究生说,李老师做实验和写方案,从来没有时间概念,常常忘记吃饭,有时搞到深夜,经常被锁在实验楼内。李教授在其生物质燃气基地开展建设和进行设备测试时,与工人一起24小时三班倒,吃大锅饭,睡地铺,常常是满身满脸的灰尘,工人们打趣地说,我们也算享受教授待遇了。在科研探索中,他感到要研究的科研问题太多,个人的力量有限,必须建立团队,集众所长,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他主动联系相关研究人员,吸收有兴趣的青年学者,逐渐建立起生物质能源与固废资源利用创新研究团队。该团队以固废资源化、生物质能源、环境工程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尤其是对生物质热转化利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为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作出了贡献,在国际生物质能源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团队已成长为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李建芬教授也被评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受聘为湖北省生物质能源技术专家。
李建芬教授率领团队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在湖北省和武汉市东西湖区建立了生物质燃气利用示范基地,大力推广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利用当地的农林废弃物生产燃气,为附近居民和企业提供燃气服务。该技术现已与多家企业合作,在湖北、浙江、江苏、北京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总供气量达几万户。平均每年可利用农业废弃物几万吨,为受益农户年节省炊事燃料费600余万元,解决了村镇居民由于堆积和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受到当地政府和居民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农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近年来,李建芬教授带领他的研究团队主持承担和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基金、国家农业科技专项资金、湖北省科技支撑和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攻关和校企合作等纵横向项目20多项;其中完成10余项,鉴定3项,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等索引收录56篇;发表SCI一区论文23篇,SCI论文平均影响因子达4.0以上。主编《生物质能循环经济技术》专著和高校教材6部。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优秀论文奖等6项;获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10多项
除生物质热转化利用之外,近年来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畜禽粪便集中排放造成严重污染。李建芬教授率领其研究团队对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进行攻关,以畜禽粪便为原料,开发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研发出生物肥除臭剂,解决了堆肥过程中的臭气污染难题。该技术已与大型企业合作,建设了年产1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目前,有机肥年销售收入达1.7亿元。该技术对我国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农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李建芬教授25年如一日地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以身作则,带领党支部党员教师承担和圆满完成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立德修身,教书育人,积极推进基层党务工作,不愧为学校教学科研团队带头人,不愧为基层党务工作的排头兵。

Copyright @ 2014,All Rights Reserved.中共武汉轻工大学委员会主办  武汉轻工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