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典型示范 > 正文

武汉轻工大学杜为公教授: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怀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7/01 16:08:32点击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凭借评审上的公正、公平,被誉为“中国科学研究的金字塔”,成为科研高水准的标志。很多科研人员的梦想就是能承担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到多个国家级项目,是很多人做梦都没有想过的事情。然而,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杜为公教授已经获得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他个人获得的国家级基金立项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成为武汉轻工大学科研人员的标杆之一。
  “我是党培养的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杜为公
  心系国家需求 关注社会发展
  杜为公教授本科阶段的专业是物理学,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管理学,两站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方向都是应用经济学,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期间的研究方向是应用经济学。这看似“混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变化,正是因为他本着道德和学术良知,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我国“新三届”毕业生,杜为公读大学时正值文革之后国家科技急需发展的重要时期,他选择了让一般人望而却步的物理学专业。大学毕业以后,发展经济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他选择报考了经济学的硕士研究生和管理学的博士研究生。博士毕业时,正值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他毅然携笔从戎,成为我军自己培养的第一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在第二站博士后研究期间,他开始关注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和约克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他大量涉及了与农业经济学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对英国的16个农场进行深度调研。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 以问题为导向
  理论是苍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工作中仅有超越众人的认知、理想和信念是不够的,而将理想和信念变为现实则需要解决实际问题。2009年,他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钟祥市挂职,担任科技副市长。历时两年半的挂职期间,他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度的调研,发现了中国农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并将“三农”问题的相关研究确定为终生的研究方向。
  正是这样的跨学科、跨专业、跨国界的学术背景,多层次、多岗位的工作经历,使他形成了多专业、多学科交叉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他的国际视野,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奠定了他产生高水准科研成果的基础。
  从杜为公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深厚的家国情怀。
  “做科研不为名利,只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当前学术界有人将科研看做是挣钱的工具、人生仕途进步的手段,有人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得项目资助,杜为公教授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在浮躁的学术环境中,他依然生活简朴、为人谦虚正直,表现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守得住清贫 耐得住寂寞
  用时髦的话说,杜为公教授是一个“宅男”,也是一个“穷人”。他生活简朴,为人谦虚正直,学习刻苦,在全校师生中有目共睹。
  杜为公教授每日搭班车或骑自行车上班,从来不穿名牌服装、不用名牌产品,过着极简的、清贫的生活。每当同事问及此事,他总是说:“那些身外之物我不感兴趣,只要有钱那些东西我一夜之间就可以拥有,但认知、理想和信念需要长期的培养。国家级课题申报者多是我国学术界的精英,我喜欢与高智商的人在一起竞争,这才能让我感到学习的乐趣。与这一人群的竞争并取胜,带给我的效用要远比‘奥迪’、‘伯百利’、‘苹果’带给我的效用高很多。”但在购买图书资料上,他却从不吝啬,在网上看到或听到同事说有什么好书,他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得到并认真研读。在课题调研中,有许多项目按照财务规定不能用课题经费报帐,他都是自己支付,从来没有因为经费的原因使研究计划打折扣。他从来没有申请过任何奖项,不与任何人争名利,他认为学术水平是做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
  冰冻三尺需要持之以恒。所有收获的背后,都是辛勤的汗水。杜为公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不论大年三十、初一,还是星期六、星期日,他总在办公室坚持学习。常常到了办公楼锁门的时间,他仍然在办公室忘我地学习。值班师傅开始对此很有意见,但最终被他的努力而感动,曾说:“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没有杜教授认真。”
  一枝独秀不是春,科研需要交流与合作。杜为公教授利用听青年教师讲课的机会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选择科研方向,树立科研信心,培养科研梯队。他指导过的申请报告已经有两个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
  虽然一直肩负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杜为公教授仍每学年都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他常说:“我过去是一个老师,现在是一个老师、将来还是一个老师”。

Copyright @ 2014,All Rights Reserved.中共武汉轻工大学委员会主办  武汉轻工大学版权所有